“后申遗”时代的公共性发生与文化再生产
【出 处】:
文化自觉
后申遗
遗产公共性
文化再生产
【作 者】:
耿波
【摘 要】"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避免"误认"。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后申遗阶段非遗保护路径选择——以弥渡花灯为个案
下一篇:当代民族问题的研究态势——基于2006-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的分析